声明

本文是学习GB-T 18837-2015 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的术语和定义、型式、型号和基本参数、要

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GB/T7778 规定的 A1
类制冷剂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使用 A2L 类制冷

剂的机组及双制冷循环系统和多制冷循环系统可参照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
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7778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GB 9237 制冷与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 安全要求

GB/T 13306 标牌

GB/T 10870—2014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GB/T 17758—2010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GB/T 18430.1—2007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

水(热泵)机组

GB 25130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安全要求

JB/T 7249 制冷设备 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JB/T 7249 和 GB/T 17758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multi-split air-condition(heat
pump)unit

一台或数台室外机可连接数台不同或相同型式、容量的直接蒸发式室内机构成的单一制冷循环系

统,它可以向一个或数个区域直接提供处理后的空气。

3.2

热回收型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heat recovery multi-split
air-con dition(heat pump)unit

一种不同室内机能同时运行制热和制冷模式的机组。运行时,机组能够将正在运行制冷模式室内

机的冷凝热回收,用于正在以制热模式运行的室内机。

3.3

室内机制冷(热)量 cooling(heating)capacity of indoor
machine

在规定的制冷(热)能力试验条件下,室内机(单台)单位时间内从封闭空间、房间或区域排出(放出)

GB/T 18837—2015

的热量,单位:W。

3.4

最大配置率 maximum ordonnance rate

各室内机的名义制冷量之和与室外机组名义制冷量之和的比的最大值,单位:%。

3.5

最小配置率 minimum ordonnance rate

各室内机的名义制冷量之和与室外机组名义制冷量之和的比的最小值,单位:%。

3.6

室内机消耗功率 consumed power of indoor
machine

在规定的制冷(热)能力试验条件下,室内机(单台)运行时消耗的功率,单位:W。

3.7

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C)] cooling 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

一个按附录 A
中所述方法试验和计算的、用于综合描述部分负荷制冷效率的性能指标,其值用

W/W 表示。

3.8

制冷季节能效比 seasonal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SEER

在制冷季节中,机组进行制冷运行时从室内除去的热量总和与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按附录
B 中

所述方法试验和计算的值,其值用W ·h/(W ·h) 表示。

3.9

制热季节能效比 heating seasonal performance factor

HSPF

在制热季节中,机组进行制热运行时向室内送入的热量总和与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按附录
B 中

所述方法试验和计算的值,其值用 W ·h/(W ·h) 表示。

3.10

全年性能系数 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

APF

在制冷季节及制热季节中,机组进行制冷(热)运行时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及向室内送入的热量总和

与同一期间内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按附录 B
中所述方法试验和计算的值,其值用 W ·h/(W ·h)

表示。

3.11

待机模式 standby mode

机组接通电源但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模式,该模式是机组的最低能耗模式。在待机状态下,机组可随

时监测来自遥控装置、内部传感器或类似装置的可使其进入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

注:该模式下类似曲轴箱加热装置等保护器不工作。

4 型式、型号和基本参数

4.1 型式

4.1.1 按功能分为:单冷型、热泵型、热回收型。

4.1.2
按机组室内机的结构形式分为:落地式、壁挂式、吊顶式、嵌入式、暗装式、风管式。

4.1.3
按冷凝器的冷却方式分为:水冷式、风冷式;其中水冷式机组按热源方式分为:水环式、地下水
式、地表水式和地埋管式。

GB/T 18837—2015

4.1.4 按送风型式分为:直接吹出型、接风管型。

4.1.5 按空调机能力调节特性分为:定容型、非定容型。

4.2 型号

机组型号的编制可由制造商自行确定,但型号中应体现名义工况下机组的制冷量。

4.3 基本参数

4.3.1 机组的电源为额定电压220 V 单相或380 V 三相交流电,额定频率50
Hz。

4.3.2 机组正常工作条件如下:

a) 风冷式

1) 热泵型机组的环境温度: -7℃~43℃。

2) 单冷型机组的环境温度:18℃~43℃。

b) 水冷式

制冷运行时,水冷式机组冷凝器的进水温度不超过40℃。

4.3.3 工况参数如下:

a) 水冷式机组的工况参数见附录 A;

b) 风冷式机组的工况参数见附录 B;

c) 其他试验工况参数见表1。

1 其他试验工况

试验条件

室内侧入口空气状态

室外侧状态

风冷式

(入口空气状态)

水冷式

(进水温度/水流量状态)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水环式

地下水式

地埋管

(地表水)式

制冷

最大运行

32

23

43

26°

40/-6

25/-d

40/-b

最小运行

21

15

18

20/- °

10/-d

10/-6

低温运行

21

——

凝露、凝结水排除

27

24

27

24°

制热

最大运行

21

15

30/-b

25/-d

25/-b

最小运行

20

15

-7

-8

15/--b

10/-d

5/-b

融霜

≥15°

2

1

注1 :" —"为不作要求的参数。"--"为水流量参数。

注2:室内机风机转速档与制造商要求一致。

注3:若室外机标称有机外静压的,按室外机标称的机外静压进行试验。

注4:试验时,若室外机风量可调,则按照制造商说明书规定的风机转速档进行;若室外机风量不可调,则按照其

名义风速档进行试验。

适应于湿球温度影响室外侧换热的装置;

采用名义制冷试验条件确定的水流量,按单位名义制冷量水流量0.215m³/(h ·kW)计算得到;

适应于湿球温度影响室内侧换热的装置;

采用名义制冷试验条件确定的水流量,按单位名义制冷量水流量0.103m³/(h ·kW)计算得到。

GB/T 18837—2015

4.3.4 现场不接风管的室内机或室外机,其机外静压为0 Pa;
接风管的室内机或室外机应标称其机外 静压。

5 要求

5.1 一般要求

5.1.1
机组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应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5.1.2 热回收型机组的热回收能力宜按附录 E
进行试验,性能参数由制造商自行确定。

5.1.3
制造商应以图表的形式提供机组在名义工况下制冷量、制冷消耗功率、制热量和制热消耗功率
随连接管长度变化的修正系数,长配管性能修正参数试验方法参见附录 F。

5.1.4 对机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的标定宜按附录G 规定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5.2 安全要求

机组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 25130 以及GB 9237 的规定。

5.3 正常运转要求

机组应在制造厂标称的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的工作,包括室内、外机的最大高度差,室内、外机最

大管长,室内机之间的最大高度差,最大配置率,最小配置率,最高环境温度制冷,最低环境温度制热等。

5.4 性能要求

5.4.1 制冷系统密封性能

机组制冷系统各部分制冷剂的泄漏量应不大于14 g/a。

5.4.2 运转

机组运转时所测得的电流、电压、输入功率等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5.4.3 制冷量

机组的实测制冷量不应小于名义制冷量的95%。

5.4.4 制冷消耗功率

5.4.4.1
机组制冷消耗功率包括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消耗功率。

5.4.4.2
机组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名义制冷消耗功率的110%。

5.4.5 制热量

机组的实测制热量不应小于名义制热量的95%。

5.4.6 制热消耗功率

5.4.6.1
机组制热消耗功率包括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消耗功率。

5.4.6.2
机组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名义制热消耗功率的110%。

5.4.7 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

机组实测每种辅助电热装置的消耗功率允差为电热装置名义消耗功率的-
10%~+5%。

GB/T 18837—2015

5.4.8 最大运行制冷

5.4.8.1
在最大运行制冷运行期间,机组各部件不应损坏,应能正常运行;过载保护器不应跳开。

5.4.8.2 当机组停机3 min 后,再启动连续运行1 h,
但在启动运行的最初5 min 内允许过载保护器跳
开,其后不允许动作;如在运行的最初5 min
内过载保护器不复位,但在停机不超过30 min 复位的,应 连续运行1 h。

对于手动复位的过载保护器,在最初5min 内跳开的,应在跳开10 min
后使其强行复位,此后应能

够再连续运行1 h。

5.4.9 最大运行制热

5.4.9.1
在最大运行制热运行期间,机组各部件不应损坏,应能正常运行,过载保护器不应跳开。

5.4.9.2 当机组停机3 min 后,再启动连续运行1 h,
但在启动运行的最初5 min 内允许过载保护器跳
开,其后不允许动作,如在运行的最初5 min
内过载保护器不复位、但在停机不超过30 min 复位的,应 连续运行1 h;

对于手动复位的过载保护器,在最初5 min 内跳开的,应在跳开10 min
后使其强行复位,应能够再

连续运行1 h。

注:为防止室内热交换器过热而使室外电机开、停的自动复位的过载保护装置周期性动作,可视为机组连续运行。

5.4.10 室内机最小运行制冷

室内机在最小运行制冷运行期间,机组在停机10 min 后起动,再连续运行4
h,运行中安全装置不

应跳开,蒸发器的迎风面表面凝结的冰霜面积不应大于蒸发器面积的50%。

注1:机组运行期间,允许防冻结的可自动复位装置动作。

注2:蒸发器迎风表面结霜面积目视不易看出时,可通过风量(风量下降不超过初始风量的25%)进行判断。

5.4.11 室内机最小运行制热

室内机在最小运行制热运行期间,机组安全装置不应跳开。

5.4.12 室内机低温运行

室内机在低温运行期间:

蒸发器的迎风面表面凝结的冰霜面积不应大于蒸发器面积的50%,

——室内机不应有冰掉落、水滴滴下或吹出。

5.4.13 室内机凝露

室内机在凝露运行期间,机组室内机箱体外表面不应有凝露水滴下,室内送风不应带有水滴。

5.4.14 室内机凝结水排除能力

室内机在凝结水排除能力运行期间,机组室内机应具有排出凝结水的能力,不应有水从机组中溢出

或吹出。

5.4.15 制热融霜

5.4.15.1
在制热融霜运行期间,机组融霜所需总时间不应超过试验总时间的20%。

5.4.15.2
在融霜周期中,室内机的送风温度低于18℃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 min 。
融霜周期结束时, 室外侧的空气温度升高不应大于5℃。

注: 如果需要可以使用热泵机组内的辅助制热或按制造厂的规定方式进行。

GB/T 18837—2015

5.4.16 噪声

机组噪声实测值不应大于明示值+3 dB(A), 且不应超过表2、表3的规定。

注:机组在全消声室测试的噪声值应注明“在全消声室测试”等字样,其符合性判定以半消声室测试为准。

2 室内机噪声限值(声压级)

名义制冷量

W

室内机噪声

dB(A)

不接风管

接风管

≤2500

40

42

>2500~4500

43

45

>4500~7000

50

52

>7000~14000

57

59

>14000

60

62

3 室外机噪声限值(声压级)

名义制冷量

W

室外机噪声

dB(A)

≤7.000

60

>7000~14000

62

>14000~28000

65

>28000~56000

67

>56000~84000

69

>84000

72

5.4.17 水侧压降

水冷式机组在规定的工况运行时,通过水冷换热器的水侧压降不应大于105
kPa,且不大于明示值

的115%。

5.4.18 性能系数

机组的性能系数不应小于明示值的95%,且不应小于表4的数值。

4 性能系数

类型

制冷季节能效比

(SEER)

W ·h/(W ·h)

全年性能系数

(APF)

W ·h/(W ·h)

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IPLV(C)]

W/W

制冷能效比 (EER)

W/W

风冷式

单冷型

3.1

热泵型

2.7

水冷式

水环式

3.5

地下水式

4.3

地表水/地埋管式

4.1

注:"一"为不作要求的性能参数。

GB/T 18837—2015

5.4.19 待机功率

具有待机模式的机组,其待机功率实测值应不大于明示值。

6 试 验

6.1 试验装置及试验工况

6.1.1
风冷式机组制冷量、制热量试验、制冷季节能效比和全年性能系数试验的试验装置按
GB/T 17758— 2010附录A 和 GB/T 10870—2014 附录B 的规定。

6.1.2 水冷式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试验的试验装置按GB/T 17758—2010 附录 A
的规定。

6.1.3 试验工况见4.3.3,按机组相应工况进行试验。

6.1.4 试验工况读数允差应符合表5和 GB/T 17758—2010 表6的规定。

5 制冷量和制热量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

项 目

室内侧空气状态

室外侧状态

风冷式

(入口空气状态)

水冷式

(进水温度、水流量状态)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进水温度

水流量

[m³/(h ·kW)]

最大变动幅度

±1.0

±0.5

±1.0

±0.5

±0.5

±5%

平均变动幅度

±0.3

±0.2

±0.3

±0.2

±0.3

6.2 仪器仪表

6.2.1 试验用仪器仪表应经法定计量检验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6.2.2 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应符合GB/T 17758—2010
中6.1.4的规定。

6.3 试验要求

6.3.1 除特殊要求外,机组试验应按铭牌上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进行。

6.3.2
风冷式机组应在制造厂规定的室外风量下进行试验。试验时,应连接所有辅助元件(包括进风
百叶窗和工厂制造的管路及附件),并且符合制造厂安装要求。

6.3.3
机组连接应按各试验的具体要求进行连接,连接管的直径、安装、绝缘保护、抽空、充注制冷剂等
应与制造厂要求相符。室内、外机的连接管管长、分歧长度,室内、外机落差应按各试验的具体要求
确定。

6.3.4 试验机组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的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试验组合的配管长度
(从室外机组到各台室内机组的管线长度)应不小于图1、图2、图3或图4的要求或制造厂规
定。分配器的型式不限。

b) 名义制冷量大于8 kW 的机组的配置率应满足100%±5%,名义冷量小于等于8
kW 的机组 的配置率应满足100%±10%。名义制冷量大于14 kW
时,最少配置3台室内机,名义制冷 量小于或等于14 kW
时,最少配置2台室内机,同时最多配置的室内机数量应不多于表6的 要求。

GB/T 18837—2015

5 m

5m

5 m

5 m

5 m

被试室内机

室外侧环境

1

5m

被试室外机

5 m

5 m

5 m

5m

被试室内机

室外侧环境

2

5 m

被试室外机

5m 5 m 5 m 5 m

被试室内机

被试室内机 被试室内机

室内侧环境

被试室内机

3

被试室内机

被试室内机

7.5 m

率外侧环境

被试室内机

4

GB/T 18837—2015

6 室内机最多连接数量

机组名义制冷量(CC)

kW

室内机最多连接数量

CC≤28.0

4

28.0<CC≤50.0

6

50.0<CC≤68.0

8

68.0<CC

注:"一"为不作要求。

6.3.5
每台室内机组的名义制冷量都不大于室外机组名义制冷量的50%,室外机组的名义制冷量小于
或等于8 kW 时除外。

6.3.6
室内机应优先采用直接吹出型室内机组合进行试验,或采用最低机外静压接风管型室内机组合
进行试验。

6.3.7 在名义制冷试验时,名义制冷量大于4 kW
的室内机的单位制冷量实测风量应不大于

220 m³/(h ·kW),名义冷量小于或等于4 kW
的室内机的单位制冷量实测风量应不大于280 m³/(h ·kW)。

6.4 试 验 方 法

6.4.1 制冷系统密封性能试验

机组的制冷系统在正常的制冷剂充灌下,制冷量小于或等于28 kW
的机组,用灵敏度为1× 10-Pa ·m³/s 的制冷剂检漏仪进行检验;制冷量大于28
kW 的机组,用灵敏度为1×10-⁵ Pa ·m³/s 的

制冷剂检漏仪进行检验。

6.4.2 运转试验

机组在室温条件下连续运行,可不连接室内机。测试机组的电流、电压、输入功率,检查安全保护装

置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检验温度、电器等控制元件的动作是否正常。

6.4.3 制冷量试验

6.4.3.1 在4.3.3规定的名义制冷工况下,按GB/T
17758—2010 附录 A 进行试验。

6.4.3.2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同时打开应开启的室内
机和室外机,使机组处于制冷工作状态;测定所有正在运行室内机的制冷量,所测定的制冷量之和为该
台被试机组的制冷量。

6.4.4 制冷消耗功率试验

在6.4.3试验的同时,分别测定机组的输入功率和电流。

注:所测定的输入功率、电流应包含所有正在运转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的输入功率、电流。

6.4.5 制热量试验

6.4.5.1 在4.3.3规定的制热工况下,按附录 C
进行试验。

6.4.5.2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同时打开应开启的室内
机和室外机,使机组处于制热工作状态;测定所有正在运行室内机的制热量,所测定的制热量之和为该
台被试机组的制热量。

注: 名义制热试验应满足附录 C 规定的稳态制热性能试验要求。

GB/T 18837—2015

6.4.6 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在6.4.5试验的同时,分别测定机组的输入功率、电流。

注:所测定的输入功率、电流应包含所有正在运转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的输入功率、电流。

6.4.7 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试验方法如下:

a)
按6.4.5规定,机组室内机在名义制热工况下运行,在其热泵制热量测定达到稳定后,测定辅
助电热装置的输入功率。

b) 对于PTC
元件做辅助电热装置,试验时机组热泵系统不运行,开启辅助电热装置并使其处于
最大发热量的工作状态下运行,测定其输入功率。

6.4.8 最大运行制冷试验

6.4.8.1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
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在额定电压的90%和额定频率下,按表1规定的最大运行制冷工况运行稳定后
连续运行1 h,然后停机3 min (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启动运行1 h。

6.4.8.2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
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在额定电压的110%和额定频率下,按表1规定的最大运行制冷工况运行稳定后
连续运行1 h,然后停机3 min (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启动运行1 h。

6.4.9 最大运行制热试验

6.4.9.1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
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在额定电压的90%和额定频率下,按表1规定的最大运行制热工况运行稳定后
连续运行1 h,然后停机3 min (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启动运行1 h。

6.4.9.2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
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在额定电压的110%和额定频率下,按表1规定的最大运行制热工况运行稳定后
连续运行1 h,然后停机3 min (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启动运行1 h。

6.4.10 室内机最小运行制冷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被试室内机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向隔栅调到

最易结霜状态,按表1规定的最小运行制冷工况运行稳定后再运行4 h。

6.4.11 室内机最小运行制热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其
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被试室内机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向格栅调到制

热量最大状态,按表1规定的最小运行制热工况运行稳定后再运行4 h。

6.4.12 室内机低温运行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被试室内机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向隔栅调到

最易使蒸发器结冰和结霜的状态,按表1规定的低温运行制冷工况运行稳定后再进行下列试验:

a) 空气流通试验:机组启动并运行4 h。

GB/T 18837—2015

b) 滴水试验:将被试室内机回风口遮住完全阻止空气流通后运行6
h,使蒸发器盘管风路被霜完

全阻塞,停机后去除遮盖物至冰霜完全融化,再使风机以最高速度运转5 min。

6.4.13 室内机凝露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被试室内机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向隔栅调最

易凝水状态进行制冷运行,按表1规定的凝露试验工况运行稳定后再连续运行4 h。

6.4.14 室内机凝结水排除能力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被试室内机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流隔栅调到
最易凝水状态,在接水盘注满水即达到排水口流水后,按表1规定的凝露试验工况运行,当接水盘的水

位稳定后,再连续运行4 h。

6.4.15 制热融霜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装有自动除霜装置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向隔
栅调到最易使室外侧换热器结霜的状态,按表1规定的制热融霜试验工况运行稳定后,连续运行两个完
整的融霜周期或连续运行3 h (试验总时间从首次融霜周期结束时开始),3 h
后首次出现融霜周期结束

为止,应取其长者。

6.4.16 噪声试验

6.4.16.1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只打开一台被试室内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室内机风量按名义风量进行,同时开室外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按GB/T
17758— 2010附录D 测量室内机噪声。

6.4.16.2
按图1、图2、图3或图4要求连接室外机,同时打开室内机和室外机,使机组处于名义制冷工
作状态,按GB/T 17758—2010 附录 D 测量室外机噪声。

6.4.17 水侧压降

通过水冷式机组水冷换热器水侧压降的试验方法见 GB/T 18430.1—2007 附录
B。

6.4.18 性能系数试验

6.4.18.1
机组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C)] 按附录 A
的规定进行试验和计算。

6.4.18.2 机组的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和全年性能系数(APF) 按附录 B 的规定进行试验和计算。

6.4.18.3 机组制冷能效比(EER规定的名义工况进行试验。

6.4.19 待机功率试验

机组待机功率按附录 D 进行试验。

7 检验规则

7.1 出厂检验

每台机组应做出厂检验,检验项目应按表7的规定。

GB/T 18837—2015

7.2 抽样检验

7.2.1
机组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抽样,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应按表7的规定。

7.2.2 抽样方法按GB/T 2828.1
进行,逐批检验的抽检项目、批量、抽样方案、检查水平及合格质量水
平等由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自行确定。

7.3 型式检验

7.3.1
新产品或定型产品做重大改进,第一台产品应做型式检验,检验项目按表7的规定。

7.3.2
型式试验时间不应少于试验方法中规定的时间,运行时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后应重新检验。

7 检验项目

序号

项 目

出厂检验

抽样检验

型式检验

要求

试验方法

1

一般要求

5.1

视检

2

标志

8.1

3

包装

8.2

4

电气强度“

5.2

GB 25130

5

泄漏电流

6

接地电阻

7

制冷系统密封

5.4.1

6.4.1

8

运转

5.4.2

6.4.2

9

制冷量

5.4.3

6.4.3

10

制冷消耗功率

5.4.4

6.4.4

11

制热量

5.4.5

6.4.5

12

制热消耗功率

5.4.6

6.4.6

13

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

5.4.7

6.4.7

14

噪声

5.4.16

6.4.16

15

水侧压降

5.4.17

6.4.17

16

综合制冷性能系数[IPLV(C)]

5.4.18

6.4.18.1

17

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

6.4.18.2

18

全年性能系数(APF)

6.4.18.2

19

制冷能效比(EER)

6.4.18.3

20

最大运行制冷

5.4.8

6.4.8

21

最大运行制热

5.4.9

6.4.9

22

室内机最小运行制冷

5.4.10

6.4.10

23

室内机最小运行制热

5.4.11

6.4.11

24

室内机低温运行

5.4.12

6.4.12

25

室内机凝露

5.4.13

6.4.13

26

室内机凝结水排除能力

5.4.14

6.3.14

GB/T 18837—2015

表7(续)

序号

项 目

出厂检验

抽样检验

型式检验

要求

试验方法

27

制热融霜

5.4.15

6.4.15

28

待机功率

5.4.19

6.4.19

29

正常运转

5.3

视检

30

防水

5.2

GB 25130

31

防触电保护

" √ "为需检项目,"一"为不检项目。

该项目进行出厂检验时,可在常温状态下进行试验,进行型式检验和抽样检验时,应在环境干球温度27℃和湿

球温度26 ℃下进行试验。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志

8.1.1 每台机组应分别在室内、外机显著位置设置永久性铭牌,铭牌应符合
GB/T 13306 的规定。铭牌

上应标示下列内容:

a) 制造商的名称。

b) 产品型号和名称。

c)
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制冷量、制热量、噪声、制冷剂名称、额定电压、额定电流、输入功率、质量、
性能系数、机外静压、风量);以上参数应在室内机和室外机分别标示,其中风量仅在室内机上
标注,性能系数、制冷剂量仅在室外机上标注,所标注的性能系数为机组的性能系数。

注1:输入功率应分别标示名义制冷、名义制热消耗功率和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

2 : 室内外机机外静压为0可不标注。

d) 产品出厂编号。

e) 制造年月。

8.1.2
风冷式机组在相应的地方(如铭牌、说明书等)还应标示出中间制冷量、中间输入功率,最小制冷
量、最小输入功率,中间制热量、中间输入功率,最小制热量、最小输入功率,低温制热量、低温输入功率、
待机功率等主要性能参数。

8.1.3
机组上应有标明运行情况的标志(如控制开关和旋钮旋转方向的标志)、明显的接地标志、简单
的电路图等。

8.1.4 机组应有注册商标标志。

8.1.5 机组包装箱上应有下列标志:

a) 制造单位名称;

b) 产品型号、名称和商标;

c) 质量(净质量、毛质量);

d) 外形尺寸;

e)
"小心轻放""向上""堆码极限""怕湿"和"怕压"等。有关包装、储运标志应符合
GB/T 6388 和 GB/T 191 的有关规定。

8.1.6 机组若使用具有可燃性或弱可燃性的制冷剂(按GB/T
7778要求确定的制冷剂),应在机组显著

GB/T 18837—2015

位置标示可燃或弱可燃危险的警示。

8.2 包装

8.2.1
机组在包装前应进行清洁处理。各部件应清洁、干燥,易锈部件应涂防锈剂。

8.2.2
机组应外套塑料袋或防潮纸并应固定在箱内,以免运输中受潮和发生机械损伤。

8.2.3
包装箱内应附出厂随机文件,出厂随机文件应防潮密封,并放在包装箱内合适的位置。

a) 产品合格证,其内容包括:

1) 产品名称和型号;

2) 产品出厂编号;

3) 检验结论;

4) 检验员签字或印章;

5) 检验日期。

b) 产品安装和使用说明书,其内容包括:

1) 产品型号和名称;

2) 适用范围;

3) 执行标准;

4) 主要技术参数;

5) 制冷系统图及接线图;

6) 附件目录;

7) 安装说明和要求;

8) 使用说明、维修和保养注意事项。

c) 装箱单。

8.3 运输和贮存

8.3.1 机组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不应碰撞、倾斜、雨雪淋袭。

8.3.2 产品应贮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中。

GB/T 18837—2015

A

(规范性附录)

水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

本附录规定了机组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

A.1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和非标准部分负荷性能系数(NPLV) 的计算

A.1.1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是基于GB/T 17758—2010 中 表 B.2
规定的 IPLV 工况下机组

部分负荷的 EER,
按机组在各种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GB/T17758—2010 中 式(B.1)
计算,

获得的单一数值表示机组的部分负荷效率指标。

A.1.2 非标准部分负荷性能系数(NPLV) 是基于GB/T17758—2010 中 表B.2
规定的NPLV 工况下机

组部分负荷的 EER, 按机组在特定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 GB/T
17758—2010 中 式(B.1) 计

算,获得的单一数值表示机组的部分负荷效率指标。

A.2 试验工况

A.2.1 水冷机组试验工况除应符合表1的规定,还应符合表 A. 1
的规定;水环式水冷机组部分负荷工

况应符合 GB/T 17758—2010 中表 B.2 的规定。

A.1 名义工况

试验条件

室内侧入口

空气状态

水环式冷凝器进水

温度和流量状态

地下水式冷凝器进水

温度和流量状态

地埋管(地表水)式冷凝

器进水温度和流量状态

干球

温度

湿球

温度

进水

温度

单位名义 制冷量流量

m³/(h ·kW)

进水

温度

单位名义 制冷量流量

m³/(h ·kW)

进水

温度

单位名义

制冷量流量

m³/(h ·kW)

名义制冷

27

19

30

0.215

18

0.103

25

0.215

机组名义工况时的冷凝器水侧污垢系数为0.044 m² · ℃/kW。新冷凝器的水侧应被认为是清洁的,测试时污

垢系数应考虑为0m² · ℃/kW。

A.2.2 机组水侧污垢系数修正温差的计算方法按GB/T 18430. 1—2007 附 录
C 的规定。

A.3 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C(C)] 的试验和计算

A.3.1 机组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按GB/T 17758—2010 附 录 B

的规定进行试验和计算。

A.3.2
在进行制冷部分负荷工况试验时,室内机风机转速按照名义制冷性能试验时风机转速进行试

验。进行制热部分负荷工况试验时,室内机风机转速按照名义制热性能试验时风机转速进行试验。

A.3.3 在进行100%负荷、75%负荷和50%负荷的 EER
试验时,室内机可全开;进行25%负荷的 EER

试验时,应关闭部分室内机,被关闭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之和不小于机组名义制冷量的25%。

A.3.4 若采用GB/T 17758—2010 附 录 A

规定的室内侧焓差法进行性能试验,则至少应采用两个独立
的风量测量装置进行试验,被关闭的室内机应单独采用独立的风量测量装置测定;同时记录室内机的性

能参数。

GB/T 18837—2015

B

(规范性附录)

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季节能源消耗的试验和计算

本附录规定了风冷式机组季节能源消耗效率的试验和计算。

B.1 术语和定义

GB/T 17758—2010 附录 C 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附录。

B.1.1

中间制冷(热)量 middle cooling(heating)capacity

机组以发挥名义制冷(热)量的1/2能力,在规定的制冷(热)能力试验条件下连续稳定制冷(热)运

行时,单位时间内从(向)封闭空间、房间或区域内除去(送入)的热量总和,单位:W。


中间制冷(热)量在名义制冷(热)量的50%±3%范围内。当机器的最小能力超过名义制冷(热)量53%时,以此

时的数值为中间能力。

B.1.2

中间制冷(热)消耗功率 middle cooling(heating)power
input

机组以发挥名义制冷(热)量的1/2能力,在规定的制冷(热)能力试验条件下连续稳定制冷(热)运

行时消耗的总功率,单位:W。

注: 当机器的最小能力超过名义制冷(热)量的53%时,以此时数值为中间制冷(热)消耗功率。

B.2 性能要求

5.4 中除下述要求被替代外,其余均适用。

B.2.1 制冷性能

B.2.1.1 制冷量

按 B.3.3.1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制冷量不应小于其名义制冷量的95%。

B.2.1.2 制冷消耗功率


B.3.3.1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制冷消耗功率的110%。

B.2.2 中间制冷性能

B.2.2.1 中间制冷量


B.3.3.2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中间制冷量不应小于其名义中间制冷量的95%。

B.2.2.2 中间制冷消耗功率

按 B.3.3.2b)
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中间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中间制冷消耗功率

的110%。

GB/T 18837—2015

B.2.3 最小制冷性能

B.2.3.1 最小制冷量


B.3.3.3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最小制冷量应不大于其名义最小制冷量的105%。

B.2.3.2 最小制冷消耗功率

按 B.3.3.3b)
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最小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最小制冷消耗功率

的 1 1 0 % 。

B.2.4 制热性能

B.2.4.1 制热量

按 B.3.3.4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制热量不应小于其名义制热量的95%。

B.2.4.2 制热消耗功率


B.3.3.4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制热消耗功率的110%。

B.2.5 中间制热性能

B.2.5.1 中间制热量


B.3.3.5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中间制热量不应小于其名义中间制热量的95%

B.2.5.2 中间制热消耗功率

按 B.3.3.5b)
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中间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中间制热消耗功率

的 1 1 0 % 。

B.2.6 最小制热性能

B.2.6.1 最小制热量


B.3.3.6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最小制热量应不大于其名义最小制热量的105%。

B.2.6.2 最小制热消耗功率

按 B.3.3.6b)
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最小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最小制热消耗功率

的110%。

B.2.7 低温制热性能

B.2.7.1 低温制热量


B.3.3.7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低温制热量不应小于其名义低温制热量的95%。

B.2.7.2 低温制热消耗功率

按 B.3.3.7b)
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低温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低温制热消耗功率

的 1 1 5 % 。

GB/T 18837—2015

B.2.8 超低温制热性能

B.2.8.1 超低温制热量


B.3.3.12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超低温制热量不应小于其名义超低温制热量的95%。

B.2.8.2 超低温制热消耗功率


B.3.3.12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超低温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超低温制热消耗功率

的 1 1 5 % 。

B.3

B.3.1 试验条件

B.3.1.1 试验工况除应符合表1和表B. 1 的规定,还应符合GB/T
17758—2010 表 C. 1 的规定。

B.1 超低温制热试验工况 单位为摄氏度

试验条件

室内侧入口空气状态

室外侧入口空气状态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超低温制热

20

<15*

-7

-8

适应于湿球温度影响室内侧换热的装置。

B.3.1.2 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除应符合6. 1.5规定外,还应符合 GB/T
17758—2010 表 C.2 的 规

定;针对非稳态的制热量试验,应满足附录 C 的规定要求。

B.3.2 试验要求

B.3.2.1 符合6 . 3规定的要求。

B.3.2.2
除由于机组启动或停止的负荷变动外,电源电压的偏差不应大于规定电压±2%,电源频率的

偏差不应大于规定频率的±1%。

B.3.3 试验方法

B.3.3.1 制冷性能试验:

a) 制冷量试验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名义能力,在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名义制冷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 h 后进行测定。

b) 制冷消耗功率试验

按6.4.3方法测定机组制冷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入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2 中间制冷性能试验:

a) 中间制冷量试验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发挥名义制冷量的1/2能力,在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 h 后进行测定。

b) 中间制冷消耗功率试验

按6.4.3方法测定机组中间制冷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入功率和运转电流。

注1:
当机组无法准确测试中间制冷能力时,机组按6.4.3的方法进行试验,在GB/T
17758—2010 中表 C. 1 的名义

GB/T 18837—2015

制冷工况条件下,测定一个大于中间制冷能力和一个小于中间制冷能力的制冷量和制冷消耗功率,并通过插

值的方法计算中间制冷量和中间制冷消耗功率。

注2:
当机组的最小制冷能力超过名义制冷量53%的场合,测定最小能力的制冷量和制冷消耗功率。

B.3.3.3 最小制冷性能试验:

a) 最小制冷量试验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最小能力,在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名义制冷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 h 后进行测定。

b) 最小制冷消耗功率试验

按6.4.3方法测定机组最小制冷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入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4 制热性能试验:

a) 制热量试验

按6.4.5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名义能力,在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名义制热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 h 后进行测定。

b) 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按6.4.5方法测定机组制热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入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5 中间制热性能试验:

a) 中间制热量试验

按6.4.5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发挥名义制热量的1/2能力,在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名义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 h 后进行测定。

b) 中间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按6.4.5方法测定中间制热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入功率和运转电流。

注1:
当机组无法准确测试中间制热能力时,机组按6.4.5的方法进行试验,在GB/T
17758—2010 中表C. 1 的名义
制热工况条件下,测定一个大于中间制热能力和一个小于中间制热能力的制热量和制热消耗功率,并通过插

值的方法计算中间制热量和中间制热消耗功率。

注2:
当机组的最小制热能力超过名义制热量53%的场合,测试最小能力的制热量和制热消耗功率。

B.3.3.6 最小制热性能试验:

a) 最小制热量试验

按6.4.5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最小能力,在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名义制热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 h 后进行测定。

b) 最小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按6.4.5方法测定机组最小制热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入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7 低温制热性能试验:

a) 低温制热量试验

按6.4.5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最大能力,在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低温制热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辅助电热装置的电路断开)进行测定。

b) 低温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按6.4.5方法测定空调低温制热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入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8 低温制冷试验: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规定能力,在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低温制冷工况和规定

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 h 后进行测定。

B.3.3.9 低湿制冷试验: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定容型机组以名义能力,在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低湿制冷工况

和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 h
后进行测定。按6.4.3方法进行试验,非定容型机组以最小能力,在

GB/T 18837—2015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低湿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 h
后进行测定。

注: 若非定容型机组未进行最小制冷性能试验,则以中间制冷能力替代最小制冷能力进行该低湿制冷试验。

B.3.3.10 断续制冷试验

机组在GB/T 17758—2010 中 表C.1 的断续制冷工况和 GB/T 17758—2010 中
C.3.3.11a)~e) 条

件下,按6.4.3方法进行试验。

注:若非定容型机组未进行最小制冷性能试验,则以中间制冷能力替代最小制冷能力进行该断续制冷试验。

B.3.3.11 断续制热试验

机组在 GB/T 17758—2010 中 表 C.1 的断续制热工况和 GB/T 17758—2010 中
C.3.3.12a)~e) 条

件下,按6.4.5方法进行试验。

注: 若非定容型机组未进行最小制热性能试验,则以中间制冷能力替代最小制冷能力进行该断续制热试验。

B.3.3.12 超低温制热性能试验:

a) 超低温制热量试验

按6.4.5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规定能力,在表 B.1
的超低温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辅助电热

装置的电路断开)进行测定。

b) 超低温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按6.4.5方法测定空调低温制热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入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13
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制冷量,中间制冷量,最小制冷量以及制热量,中间制热量,最小制热
量试验时,制造商应提供机组各能力点的设定方法,以确保第三方进行试验。必要时,制造商人员需在

现场进行配合。

B.4 全年性能系数(APF) 的计算

B.4.1 机组全年性能系数(APF)
的计算以南京作为代表城市,以办公建筑为代表建筑类型计算,其他

城市及建筑类型参照执行。

B.4.2 机组在制冷季节需要制冷的各温度发生时间见 GB/T 17758—2010 中
表C.3, 在制热季节需要

制热的各温度发生时间见GB/T 17758—2010 中 表 C.4。

B.4.3 各类建筑物的 HCR
值(建筑物在室外温度35℃时的制冷负荷与室外温度0℃的制热负荷之

比)见 GB/T 17758—2010 中 表C.5。

B.4.4 各类建筑物的制冷或制热0负荷对应的室外温度见GB/T 17758—2010
中 表C.6。

B.4.5 按我国营业、工作时间和使用习惯,租赁商铺和办公建筑 一
周内各天的机组使用时间见

GB/T 17758—2010 中 表 C.7。

B.4.6 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 、 制冷季节耗电量(CSTE) 、
制冷季节总负荷(CSTL) 的计算。

B.4.6.1 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 、 制冷季节耗电量(CSTE) 、
制冷季节总负荷(CSTL) 的计算所需的各

工况条件的性能参数见表 B.2。

B.2 各工况条件的性能参数

试验项目

制冷能力

制冷量/制冷消耗功率

定容型

非定容型

参数的计算值

制冷性能工况"

名义

u(35)/Pu(35)

中间

(35)/Phar(35)

最小

m(35)/Pmi(35)

√"

GB/T 18837—2015

表 B.2 ( 续 )

试验项目

制冷能力

制冷量/制冷消耗功率

定容型

非定容型

参数的计算值

低温制冷工况“

名义

(29)/Pu(29)

1.077× (35)

0.914×Pu(35)

中间

(29)/Pha(29)

1.077×φhi(35)

0.914×Pmf(35)

最小

φmin(29)/Pmi(29)

Ob,e

1.077×φmi(35)

0.914×P (35)

注1:" √ "需要进行此项试验,"一"不需要进行此项试验,"○"选择性试验。

注2:在进行中间制冷性能和最小制冷性能试验时,室内机风机转速按照名义冷量试验时风机转速进行试验。

注3:在进行名义制冷性能、中间制冷性能试验时,室内机可全开;进行最小制冷性能试验时,应关闭部分室内机,

被关闭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之和不小于机组名义制冷量的25%。

注4:若室外机风量可调则按照制造商说明书规定的风量进行,如风量不可调,室外机风速档按照名义风速档进

行试验 。

注5:若室外机标称有机外静压,按照室外机的机外静压进行试验。

注6:若采用GB/T17758—2010附录A规定的室内侧焓差法进行性能试验,则至少应采用两个独立的风量测量

装置进行试验,被关闭的室内机应单独采用独立的风量测量装置试验;同时记录室内机的性能参数。

制冷性能工况和低温制冷工况分别对应于GB/T17758附录C表C.1中名义制冷和低温制冷工况试验条件。

机组名义制冷量小于7kW时,可不进行此项试验。

若选做该试验,该工况下机组制冷能力运行模式应按照对应的制冷性能工况时机组制冷能力运行模式。

B.4.6.2 不同室外温度时的建筑物的制冷负荷按式(B. 1) 计算:

式中:

BL 。(tj)—

φrting(35)-

…………

…………… (B.1)

室外温度t, 时建筑物的制冷负荷,单位为瓦(W);

机组名义制冷量的明示值,单位为瓦(W);

各制冷季节温度区间对应的室外温度,按 B.4.2 规定。

B.4.6.3 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 按 式(B.2) 计 算 :

style="width:1.84001in;height:0.60654in" />

……………

………… (B.2)

B.4.6.4 定容型机组

B.4.6.4. 1 计算时所用的性能参数见表 B.2,
制冷季节需要制冷的各温度发生时间按 B.4.2 的规定,建

筑物的制冷负荷、机组的制冷量及制冷消耗功率的关系见图 B. 1。

B.4.6.4.2 制冷季节总负荷(CSTL) 的计算

style="width:5.43996in;height:0.7601in" /> … … … … … …(B.3)

其中:

style="width:6.26674in;height:0.61336in" /> … … … … … …(B.4)

GB/T 18837—2015

式中:

BL 。(t,)—— 室外温度 t, 时建筑物的制冷负荷,按式(B. 1)
计算,单位为瓦(W);

j — 制冷季节温度区间,由 B.4.2 确定,j=1,2,.. 18,19;

m —— 室外温度t;=35℃ 的温度区间;

φm(t;)—

m(35)——

φu(29)—

室外温度tj 时,机组以名义能力运行时的制冷量,按式(B.4)
计算,单位为瓦(W);

机组按 B.3.3. 1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量,单位为瓦(W); 按表 B.2 规定;

机组按 B.3.3.8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低温制冷量,单位为瓦(W); 或按表B.2
规定计算;

制冷季节需要制冷的各温度发生时间,单位为小时(h); 按 B.4.2规定。

a) 若 BL 。(tj)≤φ(tj), 制冷季节负荷用BL 。(tj) 计算。

b) 若 BL。(t;)>m(t;), 制冷季节负荷用φu(t;) 计算。

style="width:5.88678in;height:5.63332in" />

图 B.1 建筑的制冷负荷、机组的制冷量及制冷消耗功率的关系(定容型)

B.4.6.4.3 制冷季节耗电量(CSTE) 的计算

其中:

当 BL 。(tj)≥φm(t;)

style="width:4.86663in;height:0.68566in" />

style="width:6.06677in;height:0.64658in" />

style="width:2.05997in;height:0.68662in" />

时 ,X(tj)=1;

PLF(tj)=1-Cp[1-X(t;)]

style="width:3.91335in;height:1.02652in" />

… … … … … … …(B.5)

… … … … … … …(B.6)

… … … … … … …(B.7)

… … … … … … …(B.8)

… … … … … … …(B.9)

式中:

X(t,) — 室外温度 t, 时,建筑物的制冷负荷与机组的制冷量之比,按式(B.7)
计算;

PLF(t,)—— 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部分负荷率,按式(B.8) 计算;

P(t;)—— 室外温度t,
时,机组以名义制冷能力运行所消耗的功率,单位为瓦(W); 按 式(B.6)

GB/T 18837—2015

计算;

Pu(35)—— 机组按 B.3.3. 1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按表 B.2 规定;

Pu(29)—— 机组按 B.3.3.8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低温制冷消耗的功率,单位为瓦(W); 或按表 B.2

规定计算;

Co —— 效率降低系数,可取 Cp=0.25
或通过机组进行低湿试验和断续试验并按式(B.9)

计算;

dee —— 机组按 B.3.3. 10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量,单位为瓦(W);

P。e —— 机组按 B.3.3. 10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dy — 机组按 B.3.3.9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量,单位为瓦(W);

Pdy —— 机组按 B.3.3.9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EERcye — 机组按 B.3.3. 10 方法试验时的制冷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EERdy ——机组按B.3.3.9 方法试验时的制冷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CLF
—— 制冷负荷系数,φ 与 φdy的比值。

B.4.6.5 非定容型机组

B.4.6.5. 1 计算时所用的性能参数见表 B.2,
制冷季节需要制冷的各温度发生时间按 B.4.2 的规定,建

筑物的制冷负荷、机组的制冷量及制冷性能系数的关系见图B.2:

style="width:7.22663in;height:6.31994in" />

图 B.2 建筑的制冷负荷、机组的制冷量及制冷性能系数的关系(非定容型)

B.4.6.5.2 制冷季节总负荷(CSTL) 的计算按 B.4.6.4.2 的规定。

B.4.6.5.3 制冷季节耗电量(CSTE) 的计算

a) 机组名义制冷量小于7 kW, 且未进行最小制冷能力试验,CSTE 按 式(B.
10) 计算。

style="width:10.73328in;height:0.72666in" />

式中:

Phd(t;)—

室外温度 t, 时,机组以中间制冷能力运行所消耗的功率,单位为瓦(W); 按

式(B.13) 计算;

GB/T

18837—2015

Ph(t;)—

Pu(tj)——

室外时温度t,
时,机组在中间制冷能力与名义制冷能力之间,对应建筑热负荷的

能力连续可变运行时所需消耗的功率,单位为瓦(W); 按式(B. 14) 计算;

按式(B.6) 计算。

1) 机组在中间能力以下断续运行[BL.(t;)≤φf(t;),j=1~p] 时:

机组以中间能力断续运行,X(t;) 按式(B. 11) 计算,PLF(t;) 按式(B.8)
计算,Phf(tj) 按

式(B. 13) 计算。

style="width:2.07334in;height:0.69982in" /> …… ……… (B.11)

style="width:6.30671in;height:0.62656in" /> … … … … … …(B. 12)

式中:

φhar(35)——机组按 B.3.3.2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中间制冷量,单位为瓦(W); 按表
B.2 的

规定;

φhr(29)—— 机组按B.3.3.8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中间制冷量,单位为瓦(W); 或按表
B.2 的

规定计算;

style="width:6.47332in;height:0.6666in" /> … … … … … …(B. 13)

式中:

Pha(35)— 机组按 B.3.3.2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中间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表B.2 的规定;

Phar(29)—— 机组按 B.3.3.8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中间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或按

表B.2 的规定计算。

2) 机组在中间能力和名义能力之间连续运行[φr(t;)\<BL
。(t,)≤φu(t,),j=p+1~

m] 时:

Pm(t;) 按式(B. 14) 计算:

style="width:2.47328in;height:0.69322in" /> … … … … … … … … … …(B. 14)

其中:

style="width:7.20004in;height:0.68002in" /> … … … …(B. 15)

style="width:7.58661in;height:1.41328in" /> … … …(B. 16)

式中:

BL 。(t;) — 按式(B. 1) 计算;

EERm(t;)——
机组以中间制冷能力和名义制冷能力之间的能力连续可变运行,室外温

度 t, 时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按式(B. 15) 计算;

EERt(tc)—— 机组以中间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时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单位为

瓦每瓦(W/W); 按式(B. 17) 计算;

EER(t) 机组以名义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单位为

瓦每瓦(W/W); 按式(B. 17) 计算;

——建筑物的制冷负荷与机组的中间制冷量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

style="width:2.15326in;height:0.68662in" />GB/T 18837—2015

to — 建筑物的制冷负荷与机组的名义制冷量达到均衡时的温度,即t=35℃;

建筑物的制冷0负荷对应的室外温度,即 ta=21℃。

style="width:1.9201in;height:0.61996in" /> ………………… …… (B.17)

式中:

分 别 代 表 、t。和
t。温度点;各温度点的制冷量及制冷消耗功率分别按式(B. 18)~

式(B.21) 计算。

式中:

style="width:6.20003in;height:0.62582in" />

style="width:6.3934in;height:0.63998in" />

style="width:6.29333in;height:0.61996in" />

style="width:6.45334in;height:0.63338in" />

…… ……… (B.18)

… … … … … …(B. 19)

… … … … … …(B.20)

…… ……… (B.21)

φm(ti)—— 机组以名义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 时的制冷量,单位为瓦(W);

φ (tc)—— 机组以中间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时的制冷量,单位为瓦(W);

P(ti)—— 机组以名义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
时的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Phar(t 。)——机组以中间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时的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3) 机组以名义能力连续运行[pu(t;)\<BL.(t;),j=m+1~n] 时 ,P(t;)
按式(B.6) 计算。

b) 机组名义制冷量大于等于7 kW, 且进行最小制冷能力试验,CSTE
按式(B.22) 计算。

style="width:9.47996in;height:0.74668in" />

… … … … … … … … … …(B.22)

式中:

Pmi(t;)—— 机组以最小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
时的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用

式(B.25) 计算;

Pmh(t;)——
机组以最小制冷能力与中间制冷能力之间的能力连续可变运行,室外温度 t; 时

的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用式(B.26) 计算。

1) 机组在最小制冷能力以下断续运行[BL 。(t,)≤+mm(t,)j=1~k] 时 :

机组以最小能力断续运行,X(t,) 按式(B.23) 计算,PLF(t,) 按式(B.8)计算。

style="width:2.07995in;height:0.68002in" /> … …………… …… (B.23)

其中:

style="width:6.4933in;height:0.61996in" /> … … … … … …(B.24)

style="width:6.68006in;height:0.61996in" /> … … … … … …(B.25)

式中:

BL 。(t;)--

φmn(35)-—

按式(B. 1) 计算。

机组按 B.3.3.3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最小制冷量,单位为瓦(W); 按表 B.2 的

规定;

style="width:6.90662in;height:1.39986in" />style="width:6.46671in;height:0.62678in" />style="width:6.68667in;height:0.61314in" />GB/T 18837—2015

φmin(29)—— 机组按 B.3.3.8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低温最小制冷量,单位为瓦(W);
或按

表 B.2 的规定计算;

Pmi(35)—— 机组按 B.3.3.3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最小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表 B.2 的规定;

Pmin(29)—— 机组按B.3.3.8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低温最小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或按表 B.2 的规定计算。

2)
机组以最小制冷能力与中间制冷能力之间的能力连续运行[φmn(t;)\<BLe(t;)≤φm(tj),

j=k+1~p] 时 ,Pmm(t;) 按式(B.26) 计算。

style="width:2.68662in;height:0.66682in" /> ……… … ………… (B.26)

其中:

style="width:7.38003in;height:0.66in" /> … … … …(B.27)

式中:

BL(t;) 按式(B. 1) 计算:

EERm(t;) 机组以最小制冷能力和中间制冷能力之间的能力连续可变运行,室外温

度 t; 时的制冷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按式(B.27) 计算;

EERhar(t 。)—— 机组以中间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
时的制冷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 (W/W), 用式(B. 17) 计算,其中:φhd(t.)
按式(B.20) 计算,Phd(t.) 按

式(B.21)计算;

EERmi(t) 机组以最小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a
时的制冷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 (W/W), 用式(B. 17) 计算,其中:φmm(ta)
按式(B.29) 计算,Pmi(ta) 按

式(B.30)计算。

制冷计算时所需温度点 t.、ta 的计算:

ta=21℃\<ta\<t 。\<t=35℃,t 。 按式(B. 16) 计算,ta 按式(B.28) 计算。

… … … …(B.28)

式中:

ta—— 建筑物的制冷0负荷对应的室外温度,即ta=21℃。

to— 建筑物的制冷负荷与机组的名义制冷量达到均衡时的温度,即b=35℃;

te——建筑物的制冷负荷与机组中间制冷量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

ta—— 建筑物的制冷负荷与机组最小制冷量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

… … … … …(B.29)

… … … … …(B.30)

φmm(ta)——机组以最小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a 时的制冷量,单位为瓦(W);

Pmm(ta)— 机组以最小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a
时的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3) 机组在中间能力和名义能力之间连续运行[bhr(t,)\<BL
。(t,)≤(t,),j=p+1~m] 时 ,Pm(t;) 按式(B. 14) 计算。

4) 机组在名义能力以上连续运行[φm(t;)\<BL.(tj),j=m+1~n] 时,P(t,)
按式(B.6) 计算。

GB/T 18837—2015

B.4.7 制热季节能效比(HSPF)、 制热季节耗电量(HSTE)、
制热季节总负荷(HSTL) 的计算。

B.4.7.1 制热季节能效比(HSPF)、 制热季节耗电量(HSTE)、
制热季节总负荷(HSTL) 的计算所需的

参数见表 B.3。

表 B.3 各工况条件的性能参数

试验项目

制热能力

制热量/制热消耗功率

定容型

非定容型

计算值

制热性能

工况

名义

u(7)/Pu(7)

中间

(7)/P(7)

最小

mi(7)/Pmim(7)

√h

低温

制热工况

最大

(2)/P.x. (2)

√8.d

… (2)/Pe(2)

Oe ·d

1.12φex,(2)

1.06 Pex,(2)

名义

m.r(2)/Pru.r(2)

√ 1

u(2)/1.12

Pu(2)/1.06

中间

φf,(2)/Phar,r(2)

O

phd(2)/1.12

Phd(2)/1.06

最小

φmin,i(2)/Pmm. (2)

Ob.e

φmi(2)/1.12

Pmm(2)/1.06

超低温

制热工况

最大

(-7)/P(-7)

O

0.734×φx(2)

0.877×P(2)

名义

m(-7)/Pu(-7)

O*

O

0.64×φm(7)

0.82×Pu(7)

中间

(-7)/Pmd(-7)

O

0.64×h(7)

0.82×Phf(7)

最小

m(-7)/Pmin(-7)

Oh…e

0.64×φmin(7)

0.82×Pmim(7)

注1:" √ "需要进行此项试验,"一"不需要进行此项试验,"○"选择性试验。

注2:在名义能力、中间能力和最小制热能力下,机组的低温制热量φ(2)和低温制热消耗功率P(2)的计算公式如

注3:在进行中间和最小制热能力试验时,室内机风机档位应按照名义制热能力试验时风机档位。

注4:在进行最大制热性能、名义制热性能、中间制热性能试验时,室内机可全开;进行最小制热性能试验时,应关

闭部分室内机,被关闭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之和不小于机组名义制冷量的25%。

注5:若室外机风量可调,则按照制造商说明书规定的风量进行试验;若室外机风量不可调,则按照名义风速档

进行试验。

注6:若室外机标称有机外静压,按照室外机的机外静压进行试验。

注7:若采用GB/T17758—2010附录A规定的室内侧焓差法进行性能试验,则至少应采用两个独立的风量测量

装置进行试验,被关闭的室内机应单独采用独立的风量测量装置试验;同时记录室内机的性能参数。

style="width:1.89335in;height:0.61996in" />GB/T 18837—2015

表 B.3 ( 续 )

试验项目

制热能力

制热量/制热消耗功率

定容型

非定容型

计算值

制热性能、低温制热和超低温制热工况分别对应于GB/T 17758附录C表C.1中名义制热、低温制热和超低温

制热工况试验条件。

机组名义冷量小于7kW时,可不进行此项试验。

若选做该试验,该工况下机组制热能力运行模式应按照对应的制热性能和低温制热工况时的机组制热能力运

行模式 。

d若机组最大制热能力和名义制热能力相同,则不进行机组最大制热能力的低温制热工况试验,而进行机组名 义制热能力的低温制热工况试验,同时,其最大制热能力的低温制热量不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若实测的 ,(2)≤0.7781×(7),且(2)、P(2)未实测,则取,(2)=,(2),P,(2)=Pa. (2);()=(2),P(2)

=P₂)进行计算。

B.4.7.2 不同室外温度时的建筑物的制热负荷按式(B.31) 计算:

style="width:4.59995in;height:0.62678in" /> … … … … … … … … … …(B.31)

式中:

BL,(t;)— 室外温度 t, 时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单位为瓦(W);

HCR — 建筑物在室外温度35℃时的制冷负荷与室外温度0℃的制热负荷之比,按
B.4.3

规定;

daing(35)—— 机组名义制冷量的明示值,单位为瓦(W)。

tj — 各制热季节温度区间对应的室外温度,按 B.4.2 规定。

B.4.7.3 制热季节能效比(HSPF) 按式(B.32)计算:

… … … … … … … … … …(B.32)

B.4.7.4 定容型热泵机组

B.4.7.4. 1 计算时所用的性能参数见表 B.3,
制热季节需要制热的各温度发生时间按 B.4.2 的规定,建

筑物的制热负荷、机组的制热量及制热消耗功率的关系见图 B.3:

B.4.7.4.2 制热季节总负荷(HSTL) 按式(B.33) 计算。

style="width:3.07319in;height:0.70004in" /> … … … … … … … … … …(B.33)

式中:

BL(t;)—— 室外温度t, 时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单位为瓦(W); 按式(B.31) 计算;

n; — 制热季节需要制热的各温度发生时间,单位为小时(h); 按 B.4.2 规定。

B.4.7.4.3 制热季节耗电量(HSTE) 按(B.34) 计算:

style="width:5.82007in;height:0.71984in" /> … … … … … …(B.34)

式中:

X(t;) - 室外温度tj 时,建筑物的制热负荷与机组的制热量之比;

PLF(t;)—— 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部分负荷率,

P(t;)— 室外温度 t,
时,机组以名义制热能力运行所消耗的功率,单位为瓦(W);

PkH(t,)—— 机组制热量不足,室外温度t,时机组电热装置的消耗电量(Wh),
当φ(t,)≥BLn(tj) 时 ,PRn(t;)=0。

GB/T 18837—2015

style="width:7.76in;height:7.62674in" />

图 B.3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机组的制热量及制热消耗功率的关系(定容型)

a) 在无霜温度区域制热运行(t;≥5.5℃ 或 tj≤-7℃) 时,式(B.34)
中相关参数的确定如下: X(t,) 按式(B.35) 计算,当φ (t;)≤BL,(t;) 时
,X(t;)=1。

style="width:2.0801in;height:0.69344in" /> ……… ……………… (B.35)

式中:

BLn(t,)— 按式(B.31) 计算;

φu(t;)—— 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以名义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制热量,单位

为瓦(W), 按式(B.36) 计算。

style="width:6.74661in;height:0.63338in" /> … … … … …(B.36)

式中:

φu(7) — 机组按 B.3.3.4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热量,单位为瓦(W); 按表 B.3
的规定;

u (一7) — 按表 B.3 的规定计算,单位为瓦(W)。

P(t;) 按式(B.37) 计算:

style="width:7.67346in;height:0.6534in" /> … … … …(B.37)

式中:

Pu(7) - 机组按 B.3.3.4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按表
B.3 的

规定;

Pu(-7)—— 按表 B.3 的规定计算,单位为瓦(W)。

PLF(t,) 按式(B.38) 计算:

PLF(t,)=1-Cp[1-X(t,)] … … … … … … … … … …(B.38)

GB/T 18837—2015

style="width:5.11333in;height:1.04654in" />

…… ………… (B.39)

式中:

Cp —— 效率降低系数,可取 Cp=0.25 或通过机组进行断续试验并按式(B.39)
计算;

eo) —— 机组按 B.3.3. 11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热量,单位为瓦(W);

P(cye) —— 机组按 B.3.3. 11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COP(eye)- 机组按 B.3.3. 11
方法试验时的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COP(7)—— 机组按 B.3.3.4 方法试验时的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HLF 机组的φ(cy)与 φu(7) 的比值(制热负荷系数)。

PRH(t;) 按式(B.40) 计算:

PRH(t,)=BLn(t;)-φu(t,) … … … … … … … … … …(B.40)

b) 制热运行发生除霜的情况(- 7℃\<tj\<5.5℃) 时,式(B.34)
中相关参数确定如下: X(t;) 按式(B.41) 计算,当φ .(t;)≤BLn(t;) 时
,X(t;)=1。

style="width:2.16003in;height:0.6666in" /> …………… ………… (B.41)

式中:

BLn(t;)—- 按式(B.31) 计算;

φm.(t;)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名义制热能力连续运行,室外温度t,
时机组的制热量,

单位为瓦(W), 按 式(B.42) 计算。

style="width:7.04004in;height:0.66in" /> … … … … …(B.42)

式中:

φtu.(2)—— 机组按B.3.3.7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热量,单位为瓦(W); 按表 B.3
的规定;

u ( 一 7 ) — 按 表 B.3 的规定计算,单位为瓦(W)。

P(t;) 按 式(B.43) 计算:

style="width:7.94014in;height:0.63338in" /> … … … …(B.43)

式中:

Pu.(2) —— 机组按 B.3.3.7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低温制热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按 表B.3

的规定;

Pu(-7)—— 按表 B.3 的规定计算,单位为瓦(W)。

PLF(t;) 按式(B.38) 计算。

PRH(t,) 按式(B.44) 计算:

PRH(t;)=BLn(t;)-φm.(t;) … … … … … … … … … …(B.44)

B.4.7.5 非定容型机组

B.4.7.5. 1 计算时所用的性能参数见表 B.3,
制热季节需要制热的各温度发生时间按 B.4.2 的规定,建

筑物的制热负荷、机组的制热量及制热性能系数的关系见图B.4:

B.4.7.5.2 制热季节总负荷(HSTL) 按式(B.33) 计算。

B.4.7.5.3 制热季节耗电量(HSTE) 按式(B.34) 计算。

制热计算时所需温度点 ta、tg、ta、t.、t、tr、t、ti、t 的计算:

其中 tu=13℃, 只有进行最小制热能力试验才计算t:

style="width:7.24677in;height:1.36004in" />style="width:7.21342in;height:1.35344in" />GB/T 18837—2015

style="width:12.14in;height:12.77342in" />

图 B.4 建 筑 热 负 荷 、 机 组 的 制 热 量 及 制 热 性 能 系 数 的 关
系 ( 非 定 容 型 )

… … … … …(B.45)

… … … … …(B.46)

style="width:7.40002in;height:1.36004in" />style="width:7.36666in;height:1.36004in" />style="width:7.53343in;height:1.39326in" />style="width:7.54004in;height:1.36004in" />style="width:7.43998in;height:1.39326in" />GB/T 18837—2015

… … … … …(B.47)

… … … … …(B.48)

(B.49)

… … … …(B.50)

… … … …(B.51)

style="width:7.32654in;height:1.36004in" />

……………

(B.52)

式 中 :

φmm(ta)— 机组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a 时的制热量,单位为瓦(W);

Pmn(ta) 机组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a
时的制热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th —— 建筑物的制热0负荷对应的室外温度,即ta=13℃;

t 。 ——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和机组的名义制热量(非结霜温度区域)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按

式 (B.46) 计算;

ta ——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和机组的中间制热量(非结霜温度区域)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按

式 (B.45) 计算;

t. —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和机组的中间制热量(结霜温度区域)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按

式(B.47) 计 算 ;

tx —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和机组的名义制热量(结霜温度区域)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按

式(B.48) 计 算 ;

tr —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和机组的最大制热量(结霜温度区域)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按

式(B.49) 计 算 ;

t, ——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和机组的最小制热量(结霜温度区域)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按

式 (B.50) 计算;

ta ——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和机组的最小制热量(非结霜温度区域)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按

式(B.51) 计 算 ;

th ——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和机组的最大制热量(非结霜温度区域)达到均衡时的室外温度,按

式(B.52) 计 算 。

style="width:8.33332in;height:0.6534in" />GB/T 18837—2015

B.4.7.5.3. 1 机组名义制冷量小于7 kW, 且未进行最小制热试验时,HSTE
按式(B.34) 计算。

a) 机组在中间能力点以下断续运行时:

1) 在无霜温度区域制热运行[t;≤-7℃,t;≥5.5℃,BL,(t;)≤φr(t;)] 时 ,
PLF(t,) 按式(B.38) 计算,X(t,) 按式(B.53) 计算:

style="width:2.09993in;height:0.68002in" /> … … … … … … …(B.53)

其中:

style="width:6.86005in;height:0.6468in" /> … … … … …(B.54)

式中:

BL,(t,)— 按式(B.31) 计算;

(t;)—— 制热温度tj
时,无结霜温度区域机组以中间制热能力运行时的制热量,单位

为瓦(W)。

P(t;) 按式(B.55) 计算:

style="width:7.75323in;height:0.62656in" /> … … …(B.55)

style="width:5.1599in;height:1.03994in" /> … … … …(B.56)

式中:

Cp — 效率降低系数,可取 Cp=0.25 或通过机组进行断续试验并按式(B.56)

计算;

φ(cyo) — 机组按B.3.3. 11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热量,单位为瓦(W);

P(ee) —- 机组按 B.3.3. 11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COPc — 机组按 B.3.3. 11 方法试验时的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COPat(7)—— 机组按 B.3.3.5 方法试验时的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HLF —— 机组的φ()与φr(7) 的比值(制热负荷系数)。

2) 结霜温度区域运行[-7℃\<t;\<5.5℃,BL(t;)≤+haf.(t;)] 时 , PLF(t,)
按式(B.38) 计算,X(t,) 按式(B.57) 计算:

style="width:2.15326in;height:0.68684in" /> … … … … … … …(B.57)

其中:

style="width:7.19344in;height:0.63338in" /> … … … …(B.58)

式中:

BL(t;)—— 按式(B.31) 计算;

φat,(t;)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中间制热能力连续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制

热量,单位为瓦(W)

P(t;) 按式(B.59) 计算:

… … …(B.59)

若Cp 值通过机组的断续试验进行实测,则应按式(B.56) 计算。

style="width:2.49326in;height:0.69322in" />GB/T 18837—2015

b) 机组在中间制热能力和名义制热能力之间连续运行时,X(t;)=PLF(t;)=1。

1) 无霜温度区域运行情况(tj≤-7℃,t≥5.5℃,φh(t,)\<BL(t;)≤φm(tj))

P(t;) 按式(B.60) 计算:

式中:

style="width:2.38675in;height:0.67342in" />

… … … … … … …(B.60)

BL,(t,)——

COP(t;)——

按式(B.31) 计算;

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内以中间制热能力和名义制热能力之间的能力连

续运行,室外温度 t,时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按式(B,61) 计算。

style="width:7.72664in;height:0.65318in" />

… … …(B.61)

style="width:2.00663in;height:0.61996in" /> … … …(B.62)

式中:

t — 代表室外温度ta、ta、tq、tg、te、t;

φ(t) —— 分别代表室外温度ta 、ta 、t 、t 、t
、t时,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内以名义制

热能力运行时的制热量 (ta)、 以中间制热能力运行的制热量φr(ta); 机
组在结霜温度区域以名义制热能力运行的制热量φu.(tg) 、 以中间制热能

力运行的制热量φht,(t。)、以低温制热能力运行的制热量φ,(t₁);

P(t) — 分别代表室外温度ta、ta、t、t、t、t
时,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以名义制

热能力运行的制热消耗功率Pu(t)、 以中间制热能力运行的制热消耗功 率
Pha(ta);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以名义制热能力运行的制热消耗功率

Pu. (tg)、 以中间制热能力运行的制热消耗功率Phat. (t.)、以低温制热能

力运行的制热消耗功率 P。 . (t:);

COP(t.) 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内以名义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时机组的制

热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按 式(B.62) 计算,其中:φu(ta) 按

式(B.63) 计算、P(ta) 按式(B.65) 计算;

COPha(ta)— 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以中间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a
时机组的制热

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按 式(B.62) 计算,其中:φhr(ta) 按

式(B.64) 计算、Phat(ta) 按式(B.66) 计算。

style="width:6.74in;height:0.63338in" />

style="width:6.82669in;height:0.63338in" />

style="width:6.90662in;height:0.63338in" />

style="width:7.01329in;height:0.64658in" />

2) 制热运行发生结霜的情况(-7℃\<tj\<5.5℃,φhat.(tj)\<BLa(t,)≤φfu.(t;))

P(t;) 按式(B.67) 计算:

… … … … …(B.63)

… … … … …(B.64)

… … … … …(B.65)

… … … …(B.66)

… … … … … … …(B.67)

style="width:8.24002in;height:0.67342in" />style="width:7.06663in;height:0.62656in" />style="width:7.09998in;height:0.62678in" />style="width:7.19328in;height:0.63998in" />style="width:7.32009in;height:0.64658in" />style="width:8.19329in;height:0.67342in" />style="width:7.09337in;height:0.62678in" />style="width:7.27336in;height:0.63998in" />

式中:

BL,(tj)

COPh.(t;)

GB/T 18837—2015

— 按式(B.31) 计算;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中间制热能力和名义制热能力之间的能力连续

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按

式(B.68) 计算

… … …(B.68)

式中:

COPu.(tg)—

COPaf.(t 。)—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名义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g 时机组的制热
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按 式(B.62) 计算,其中:φu.r(tg)按

式(B.69) 计算、Pu.(t,) 按式(B.71) 计算。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中间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时机组的制热
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按 式(B.62) 计算,其中:φht,(t.)按

式(B.70) 计算、Phaf.(t.) 按式(B.72) 计算。

… … … … …(B.69)

…… …… (B.70)

… … … … …(B.71)

… … … … …(B.72)

c) 机组在名义制热能力和低温制热能力之间连续运行时,X(t,)=PLF(t;)=1。

1) 制热运行未发生在无结霜温度区域;

2) 制热运行发生结霜[-7℃\<tj\<5.5℃,φ .(tj)\<BL(t,)≤φ (tj)] 时 ,
P(t;) 按式(B.73) 计算:

style="width:2.47328in;height:0.66in" /> … … … … … … …(B.73)

式中:

BL,(t,) —— 按式(B.31) 计算;

COP(t,)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名义制热能力和低温制热能力之间的能力连续

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按

式(B.74) 计算。

… … …(B.74)

式中:

COP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名义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制热性能

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按 式(B.62) 计算,其中:φx(t₁) 按式(B.75) 计

算、Pex.(t;) 按式(B.76) 计算。

(B.75)

(B.76)

d) 机组在低温制热能力以上连续运行时,X(t;)=PLF(t,)=1。

style="width:7.0199in;height:0.62656in" />class="anchor">GB/T 18837—2015

1) 制热运行未发生在无结霜温度区域;

2) 制热运行发生结霜[ - 7℃\<t;\<5.5℃,BL,(t,)>φx. (t;)] 时 , P(t;)
按 式(B.77) 计算:

style="width:8.40664in;height:0.6468in" /> … … …(B.77)

B.4.7.5.3.2 机组名义制冷量大于等于7 kW, 或进行了最小制热试验时,HSTE 按
式(B.34) 计算,式中

相关参数确定如下:

a) 机组在最小制热能力以下断续运行

1)无结霜温度区域制热运行[tj≤-7℃,t,≥5.5℃,BL(t,)≤φmi(t;)]

PLF(t;) 按 式(B.38) 计算,X(t,;) 按 式(B.78) 计算。

style="width:2.06673in;height:0.69344in" />

式中:

时 :

… … … … … … …(B.78)

BL 。(t;)— 按 式(B.31) 计算;

φmim(t;)—— 机组在无结霜温度区域内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热量,

单位为瓦(W), 按 式(B.79) 计算。

… …(B.79)

P(t,) 按 式(B.80) 计算。

style="width:7.5734in;height:0.6468in" />…(B.80)

style="width:5.30009in;height:1.04676in" /> … … …(B.81)

式中:

Cp 效率降低系数,可取 Cp=0.25 或通过机组进行断续试验并按式(B.81)

计算;

φ(eye) —— 机组按 B.3.3. 11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热量,单位为瓦(W);

P(eye) —— 机组按 B.3.3. 11 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COPev) — 机组按 B.3.3. 11 方法试验时的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COPmi(7)—— 机组按 B.3.3.6 方法试验时的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HLF — 机组的φce) 与 φmi(7) 的比值(制热负荷系数)。

2) 制热运行发生结霜的情况[ - 7℃\<tj\<5.5℃,BL,(t;)≤φmin.(t;)] 时 :
PLF(t;) 按 式(B.38) 计算,X(t,) 按 式(B.82) 计算。

style="width:2.19999in;height:0.68002in" /> … …………… (B.82)

式中:

BL (t,)—— 按 式(B.31) 计算;

φmim.i(t;)—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
时机组的制热量,

单位为瓦(W), 按 式(B.83) 计算。

style="width:7.29334in;height:0.63998in" />

……………

(B.83)

P(t,) 按 式(B.84) 计算。

GB/T

style="width:8.51331in;height:0.6666in" />

若Co 值通过机组的断续试验进行实测,则按式(B.81)计算。

b) 机组在最小制热能力和中间制热能力之间连续运行时,X(t;)=PLF(t;)=1

1) 在无霜温度区域运行情况[t;≤-7℃,t;≥5.5℃,mi(t;)\<BL,(t;)≤φ(t;)]

18837—2015

… …(B.84)

下 :

P(t;) 按式(B.85) 计算。

style="width:2.42655in;height:0.68662in" />

… … … … … … …(B.85)

式中:

BL(t;)—

按式(B.31) 计算;

COPmh(t;)
机组在无结霜温度区域内以最小制热能力和中间制热能力之间的能力连
续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按

式(B.86) 计算。

style="width:7.92677in;height:0.68662in" />

… … …(B.86)

式中:

ta ——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和机组的最小制热量(非结霜温度区域)达到均衡时的

室外温度,按式(B.51) 计算;

COPmn(tq)— 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内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性 能系数(COP), 单位为瓦每瓦(W/W), 按式(B.62)
计算,其中:φmim(tg)按

式(B.87) 计算、Pmin(tq) 按式(B.88) 计算。

COPha(ta)—— 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内以中间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a
时机组的性 能系数(COP), 单位为瓦每瓦 (W/W), 按 式(B.62) 计算,φhf(ta)

式(B.64) 计算、Phr(ta) 按式(B.66) 计算。

style="width:7.01329in;height:0.61996in" />… …(B.87)

style="width:7.22663in;height:0.64658in" />… …(B.88)

式中:

φmim(tq)—— 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内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制热

量,单位为瓦(W);

Pmin(t,)—— 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内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制热

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2) 制热运行发生结霜情况(-7℃\<t;\<5.5℃,φmin.(t;)\<BLn(t;)≤φd.(t;))
时, P(t;) 按式(B.89) 计算。

style="width:2.59332in;height:0.6732in" /> … … … … … … …(B.89)

式中:

BL(t;) ——按式(B.31) 计算;

COPmh.(t;)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最小制热能力和中间制热能力之间的能力连
续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性能系数(COP), 单位为瓦每瓦(W/W),

按式(B.90) 计算。

style="width:7.31332in;height:0.63338in" />style="width:7.47994in;height:0.6534in" />GB/T 18837—2015

style="width:8.40003in;height:0.69344in" />… …(B.90)

式中:

t, —— 建筑物的制热负荷和机组的最小制热量(结霜温度区域)达到均衡时的

室外温度,按式(B.50) 计算;

COPmi.(t,)—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
时机组的性能

系数(COP), 单位为瓦每瓦(W/W), 按 式(B.62) 计算,其中,φmin.(t,) 按

式(B.91) 计算、Pmi,(t,) 按式(B.92) 计算;

COPat.(t 。)—— 机组在结霜温度区域内以中间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时机组的性能 系数(COP), 单位为瓦每瓦(W/W), 按 式(B.62)
计算,其中:φhar,(t 。)按

式(B.70) 计算、Phat.(t 。) 按式(B.72) 计算。

… … … …(B.91)

… … … …(B.92)

式中:

φmin(t,)—— 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内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t,
时机组的制热

量,单位为瓦(W);

Pmin(tq) 机组在非结霜温度区域内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行,室外温度t
时机组的制热消

耗功率,单位为瓦(W)。

c) 机组在中间制热能力和名义制热能力之间连续运行时,参数按B.4.7.5.3.
1b) 确定。

d) 机组在名义制热能力和低温制热能力之间连续运行时,参数按 B.4.7.5.3.
1c) 确定。

e) 机组在低温制热能力以上连续运行时,参数按 B.4.7.5.3. 1d) 确定。

B.4.8 机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按式(B.93) 计算

style="width:2.80006in;height:0.63316in" /> ………… …… (B.93)

B.4.9 机组全年运转时季节耗电量按式(B.94) 计算:

APC=CSTE+HSTE ………… …… (B.94)

式中:

APC 全年运转时季节耗电量,单位为瓦小时(W ·h);

CSTE 制冷季节耗电量,单位为瓦小时(W ·h);

HSTE— 制热季节耗电量,单位为瓦小时(W ·h)。

GB/T 18837—2015

C

(规范性附录)

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热性能试验规定

C.1

C.1.1 测试过程包括3个阶段:预处理阶段、平衡阶段和数据采集阶段。

C.1.2 制热量试验流程图如图C.1 所示。

style="width:9.83333in;height:7.9332in" />开始试验

C.2

运行至满足表1和

表6的要求

开始预处理阶段

C.5.2

依据C.3的要求开否

始平衡阶段

在预处理阶 段结束前是 否进行除霜

不满足

表6的允差

或进入除霜

阶段

是 .5.2.

5.2.2

依折C.4进入数据

采集阶段35 min

降 低 超

过2.5%或进入

除霜阶段

依据C.4进入稳态

C.5.2.T 是

C.5.2.

C521

测试流程

C.2

C.2

C.2

C.5.

是 除霜结束后运行 依据C.3的要求开

10 imin 始平衡阶段

C523 不满足

依据C.4 进入数据 否 表6的允差

采集阶段35min 或进入除霜

C.51 是 C.5.1

%A/ 降低超 是 依据C.6进入非稳

过2.5%或进入 态测试流程

除霜阶段

否 C.5.1

C.1

C.2

C.2.1
当试验在工况条件下满足6.1.5的测试允差要求时,试验进入预处理阶段并持续运行至少

10 min。

C.2.2
如果在预处理阶段结束前进行了一个除霜循环,则试验需要在除霜结束后,应在满足6.1.5规定

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的条件下再持续制热运行超过10 min。

C.2.3 低 温 制 热 试 验 时 , 可 用 自 动 除 霜 或 手 动 除 霜 方 式 以
结 束 预 处 理 阶 段 。

C.3

C.3.1 预处理阶段之后为平衡阶段。

GB/T 18837—2015

C.3.2 完整的平衡阶段时间应持续1 h。

C.3.3 在平衡阶段,试验应符合C.6.3 所规定的要求,且还应满足表 C. 1
规定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

允差。

C.4 数据采集阶段

C.4.1 平衡阶段结束后立即进入数据采集阶段。

C.4.2 按 GB/T 17758—2010 附 录 A

的要求采集所需的数据,并计算制热能力。

C.4.3
应采用一个积分式的电功率计或试验系统测量热泵机组的耗电量。在除霜过程中和除霜结束

后的10 min 内,该功率计表和试验系统数据采集间隔应该小于10 s。

C.4.4 除 C.4.3 和 C.4.5 的规定外,试验数据采集间隔应该小于30 s。

C.4.5 在除霜过程中及除霜结束后的10 min
内,用于计算积分制热量的数据采集间隔应该小于10 s。
采用室内空气焓值法时,这些数据包括室内侧干球温度的变化;采用量热计法时,这些数据包括确定室

内侧制热量的所有测量值。

C.4.6
如果采用室内空气焓差法测量制热性能,机组除霜时,若室内机风机自动关停,应同时应切断由
试验室的工况机到室内侧热交换器的气流,机组的制热量的积分计算应停止。如果采用量热计法,风扇

停止期间制热量的积分计算应继续进行。

C.4.7 应在数据采集阶段的前35 min
内测量计算机组室内侧进、出风干球的平均温差变化率△T;(t)。

数据采集期间每5 min 取值一次,其中第一个5 min
的进、出风干球温度偏差(△T;(t=0)) 应记录保存

以计算温差变化率。温差变化率根据式(C. 1) 计算:

style="width:4.71339in;height:0.66in" /> … … … … … … …(C. 1)

式中:

% △T —— 机组室内侧进、出风干球温度变化百分率;

△T;(z=0)— 第 1 个 5 min
时间段的室内侧进、出风干球温度偏差,单位为摄氏度(℃);

△T;(t) —— 第(t+1) 个 5 min
时间段的室内侧进、出风干球温度偏差,单位为摄氏度(℃)。

C.5 稳态和非稳态试验的判定

C.5. 1
试验情形1:以一个除霜循环结束预处理阶段(自动除霜或者手动触发除霜)

C.5. 1. 1
若在平衡阶段中,机组进行了除霜,则此次制热性能试验应确认为一个非稳态试验;反之,若
机组在平衡阶段没有除霜,则在数据采集阶段前35 min 内,对%△T
值或机组是否除霜进行判断,若期

间 % △T
超过了2.5%或机组进入除霜循环,则此次制热量试验应确认为一个非稳态试验(见C.6)。

C.5. 1.2 在数据采集阶段的前35 min, 如果 C.5. 1. 1
提到的情形没有出现,同时试验符合6.1.5规定的
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则此次制热性能试验确认为一个稳态试验。稳态测试的数据采集周期为

35 min。

C.5.2 试验情形2:未能以一个除霜循环结束预处理阶段

C.5.2. 1 在平衡阶段或在数据采集阶段的前35 min,
如果机组开始除霜,机组制热量试验应该重新进

行,试验按C.5.2.3 规定执行。

C.5.2.2 在数据采集阶段的前35 min 内,如果%△T
超过2.5%,机组制热量试验应重新开始。在重新

GB/T 18837—2015

试验前,应完成一个除霜循环。该除霜过程可以手动触发,也可以等至机组自动触发。

C.5.2.3 若符合C.5.2.1 或者C.5.2.2
的要求时,机组应在除霜结束后运行10 min, 之后重新开始一个

持 续 1 h 的平衡阶段。本阶段试验应尝试满足 C.3、C.4 和 C.5.1
的试验要求。

C.5.2.4 如果在试验平衡阶段和数据采集的前35 min, 没有出现C.5.2.1或
C.5.2.2 所描述的情形,同
时试验满足6.1.5条规定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则该次制热性能试验确认为一个稳态试验。稳

态试验的数据采集周期为35 min。

C.6 非稳态试验的要求

C.6.1 根据C.5.1.1,确定机组制热性能试验为非稳态过程时,按C.6.2~C.6.6
的规定执行。

C.6.2
非稳态试验时机组室外机的空气流动应保持不受干扰。如果室外侧采用了室外侧焓差测试装

置,则室外侧焓差测试装置应断开连接,非稳态制热量试验从C.2
所规定预处理阶段重新开始。

C.6.3 名义制冷量小于等于19 kW
机组的有效非稳态过程制热性能试验,在试验的平衡阶段和数据采
集阶段,都应满足表C.1 规定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名义制冷量大于19 kW
机组的有效非稳态
过程制热性能试验,在试验的平衡阶段和数据采集阶段,都应满足表 C.2
规定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

允差。

C.6.4 如果采用室内空气焓差法,数据采集阶段应该延长至3 h
(或热泵机组完成3个除霜循环,取其 短者)。如果在3 h
内,机组进行了一个除霜循环,必须等循环完成后方可结束数据采集。
一个完整的

循环应该包括一个制热过程和一个除霜过程(从一个除霜结束到另一个除霜结束)。

C.6.5 如果采用量热计法,数据采集阶段应该延长至6 h
(或者热泵完成6个循环,取其短者)。如果在 6h
中,机组进行了一个除霜循环,必须等循环完成后方可结束数据采集。
一个完整的循环应该包括一

个制热过程和一个除霜过程(从一个除霜结束到另一个除霜结束)。


连续的循环应该是可重复的,有相同的结霜和除霜间隔,以利于计算积分式的制热量和耗功。

C.6.6
根据C.6.2,制热能力测试中室外空气焓差测试仪器需要从机组上移除。如果测试中需要移除,

该移除仪器的时间不能计入平衡阶段或数据采集阶段。

C.1 名义制冷量小于或等于19 kW
机组非稳态测试过程的测试允差

读 数

与测试工况的平均变动幅度

与测试工况的最大变动幅度

间 隔 H °

间 隔 D⁶

间 隔 H °

间 隔 D⁶

室内进风温度/℃

干球

士0.5

±1.1

±2.5

湿球

室外进风温度/℃

干球

±0.5

±1.1

±5.0

湿球

±0.3

±0.8

电压/%

±2

±2

静压/Pa

±5

该时间间隔适用于热泵的制热模式的时间段(不包含除霜过程和除霜结束之后的前10 min)。

该时间间隔适用于热泵除霜过程和除霜结束之后的前10 min。

GB/T 18837—2015

C.2 名义制冷量大于19 kW
机组非稳态测试过程的测试允差

读数

与测试工况的平均变动幅度

与测试工况的最大变动幅度

间隔H

间隔Dh

间隔H"

间隔D

室内进风温度/℃

干球

±1.0

±3

±3

湿球

——

室外进风温度/℃

干球

±1.0

±3

±5.0

湿球

±0.8

±1.5

电压/%

±2

±2

静压/Pa

±5

该时间间隔适用于热泵的制热模式的时间段(不包含除霜过程和除霜结束之后的前10 min)。

该时间间隔适用于热泵除霜过程和除霜结束之后的前10 min。

C.7 制热量试验结果

C.7.1 稳态制热量计算

C.7.1.1 用数据采集阶段35 min 所记录的制热量的平均值作为平均制热量。

C.7.1.2 用数据采集阶段35 min 所记录的输入功率的平均值或35 min
所记录的积分的输入功率作为

平均输入功率。

C.7.2 非稳态制热量计算

C.7.2.1
对于在数据采集期间,如果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循环,机组平均制热量应由采集阶段所包含
的所有完整除霜循环的积分制热量和数据采集阶段所包含的所有完整除霜循环包含的时间来确定,平
均输入电功率应由采集阶段所包含的所有完整除霜循环的积分输入功率和与测试计算机组平均制热量

相同的时间来确定。

注: 一个完整的循环包含一个热泵制热过程和从除霜终止到下一次除霜终止的除霜过程。

C.7.2.2
对于在数据采集期间,没有发生完整循环的机组,应按照以下要求确定制热量和输入功率。
平均制热量应由积分制热量和数据采集阶段的发生时间(室内空气焓值法3
h;量热计法6 h) 来确定。

平均输入电功率应由积分输入功率和与测试计算机组平均制热量相同的时间来确定。。

C.8 除霜期间制热性能试验过程示例图

C.8.1
所有示例都含有一个用除霜循环来结束预处理阶段的情况。非稳态试验的数据采集周期需持

续 3 h 或3个完整循环(如果采用量热计测试方法,数据采集阶段应持续6 h
或6个循环)。

C.8.2 除霜期间制热性能试验过程示例图见图C.2~ 图 C.7。

GB/T 18837—2015

预处理阶段除霜结束后运行

(最少10 mm)(10 min)

第一次达到试验允差 平衡阶段

(60 min)

数据采集阶段

(35 min)

稳态试验:

当数据采集周期达

到35 min结束试验

稳态试验:

A7室内空气

当数据采集周

期达到35 min

结束试验

预处理阶段结束时的 35V min

除霜循环 5 min 5 min 5 min 5min

5min 5 min b min 在数据采集周期最初的35 min

内△/室内空气降低不超过2.5%

30 min

图 C.2 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预处理阶段 (最少10 min)

第一次达到试验允差

除霜结束后运行

(10 min)

平衡阶段

(60 min)

数据采集阶段

(3 h)

(35 min)

A7 室内空气

非稳态试验当

数据采集周期

达到3h 结束

试验

预处理阶段结束时的

除箱循环

5 min

5m 5 min 5mm

在数据采集周期最初的35 min

AT室内空气降低超过2.5%

30 min

图 C.3 无除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style="width:9.04667in;height:4.81338in" />预处理阶段除霜结束后运行

图 C.4 在数据采集期间有一个除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43

GB/T 18837—2015

预处理阶段 除箱结束后运行

数据采集阶段

style="width:8.56664in;height:3.2934in" />

C.5 在数据采集期间有
个完整除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style="width:8.72665in;height:3.12664in" />

除霜循环

两个完整的除霜循环

图 C.6 在数据采集期间有两个完整除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预处理阶段除霜结束后运行

style="width:7.57324in;height:2.30951in" />

预处理阶段结束时的

除箱循环

图 C.7 在数据采集期间完成三个完整除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GB/T 18837—2015

D

(规范性附录)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待机功率的试验

D.1

针对有待机模式的机组,本附录提供测试待机状态下消耗功率的方法。

D.2 试验环境及设备要求

D.2.1 试验期间,试验室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3±5)℃。

D.2.2 功率测量仪表的测量应能精确到0.1 W 以下。

D.2.3
试验组合为性能试验时的室内外机组合,连接方式按6.4.3执行,可分别测试室内外机待机

功率。

D.3 试验方法

机组连接电源开机运行至少10 min 后关机使机组进入待机模式,在关机至少30
min 后进行待机 功率的测试,测试时间为1 h,数据采集的平均间隔应为每10 s
或更短,读取测量周期内的平均功率值,

单位为瓦(W), 试验结果保留1位小数。

注:功率值可通过测量耗电量并除以测量时间获得。

GB/T 18837—2015

E

(资料性附录)

热回收型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热回收能力的试验

E.1 概述

制造商可通过本附录规定的方法确定热回收型机组的热回收能力和热回收效率。

E.2

E.2.1 一般条件

E.2.1.1 所有模块型热回收系统的热回收能力和热回收效率(HRE)
应当根据本附录确定,并按式(E.1)

计算。

HRE= (制热量+制冷量)/系统的总输入功率 ………………… (E.1)

E.2.1.2
如果设备不能通过正常控制装置维持在稳态工况运行,则厂家应当修改或对其控制装置进行

控制,使设备达到稳态工况。

E.2.1.3
被试机组如果包含变频压缩机的,应由合格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设备安装或进行试验准备

时,厂家或厂家的指定代理人应在现场。

E.2.1.4
运行该试验时,所有的室内机组都应当正常运行。进行(制冷和制热)同时运行试验时,
一半
室内机组应当以制冷模式运行,而另一半室内机组应当以制热模式运行;根据室内机组的制冷能力,以

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运行的室内机组的台数之比不得超过45%:55%。

E.2.1.5 运行该试验时,压缩机转速(频率)应与附录 B
中名义中间制热试验时的压缩机转速(频率)保

持一致。

E.2.1.6 进行该试验时,室内机风速档按照名义风速档进行测试。

E.2.2 试验工况

E.2.2.1 热回收试验工况见表 E. 1 的规定。

E.1 热回收试验工况 单位为摄氏度

干球温度/进水温度

湿球温度

室外侧

空气

7.0

6.0

30.0

室内侧

制热

20

≤15

制冷

27

19

E.2.2.2 试验工况的读数允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

E.3 试验方法

E.3.1 试验采用三室空气焓差试验法。

E.3.2
制冷的室内机组、制热的室内机组及室外机组应分别安装在不同的试验房间内。

E.3.3 试验装置应当符合 GB/T 17758 的规定(室内空气焓差试验要求)。

style="width:4.51342in;height:4.69326in" />GB/T 18837—2015

F

(资料性附录)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长配管性能修正参数试验方法

F.1 概述

F.1.1
制造商可依据本附录对采用不同长配管的机组的性能进行计算模拟,制造商公布的机组长配管

的性能修正系数可依据本附录得到。

F.1.2 制造商公布的长配管性能修正系数可按图F. 1
的方式或其他制造商确定的方式进行明示,横坐

标为主配管等效管长。

style="width:6.72663in;height:5.02656in" />1.制冷容量变化率

L/m

F.1 配管长度对性能参数的修正系数示意图

F.2 安装要求

F.2.1 分支管后面(分支管和室内机之间)长度5 m, 各室内机等长。

F.2.2
主配管等效管长是主配管单程几何长度与管道阻力部件的等效长度之和,为"目标等效要求长

度—5 m"。

注:主配管是指室外机到连接室内机的第一个分歧管之间的液体管和气体管。

F.2.3 配管管径按企业安装说明书要求选择。

F.2.4 配管放置推荐使用正方形或长方形绕,弯头采用 L
型弯头,弯头的等效长度见表 F.1。

F.1 弯头等效长度 单位为毫米

弯头型式

等效长度

φ6.4

φ9.5

φ12.7

φ15.9

φ19.1

φ25.4

φ31.8

L形接头

160

180

200

250

350

450

550

GB/T 18837—2015

F.2.5
主配管总长中,宜按室内外房间各1/2的长度放置。室内外机的高低差不作规定。

F.2.6 室内机的容量配比与标准试验时相同。

F.3 试验方法

F.3.1 试验工况按4.3.3的规定。

F.3.2 按6.4.3和6.4.4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F.3.3
长配管试验时的压缩机的运行状态和频率、风机的转速与标准配管试验时相同。

F.4 判定要求

F.4.1
在制冷名义工况下,长配管实测的制冷量应大于或等于产品明示值与制造商明示的产品衰减率

乘积的92%。

F.4.2 制热名义工况下,长配管的衰减率评价不作规定。

GB/T 18837—2015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标定试验方法

G. 1 概述

制造商、用户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依据本附录提供的两种试验方法中的一种对机组配置的室内机

的名义制冷量进行测试和标定。

G.2 试验一般要求

G.2. 1
试验的仪器仪表应符合6.2的规定,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

G.2.2 按铭牌上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进行试验。

G.2.3
风冷式机组应在制造厂规定的室外风量下进行试验。试验时,应连接所有辅助元件(包括进风

百叶窗和工厂制造的管路及附件),并且符合制造厂安装要求。

G.2.4
机组应按各试验的具体要求进行连接,连接管的直径、安装、绝缘保护、抽空、充注制冷剂等应与

制造厂要求相符。机组室内、外的连接管管长、分歧长度,室内、外机落差应按照各试验的具体要求。

G.3 试验方法一

G.3. 1 试验工况为名义工况。

G.3.2 试验机组要求应满足6.3.4的规定。

G.3.3
试验方法按6.4.3和6.4.4执行,但应给每台室内机配置独立风室,并测出每台室内机各自的制

冷量。

G.4 试验方法二

G.4. 1
在表1规定的空气侧的名义工况,名义风量以及制造商设计规定的制冷剂侧蒸发温度,制冷剂

质量流量和制冷剂入口温度压力条件下,按下述方法进行试验和计算名义制冷量。

G.4.2 按 GB/T 17758—2010 附 录 A

规定的空气焓差法及制冷剂流量计法分别进行测试,待工况稳定
后记录相关参数,并分别计算空气侧和制冷剂侧的换热量,两者相差不应超过±6%;并按式(G. 1)
计算

室内机制冷量。

qc=(qa+q;)/2 … …………… (G.1)

其中:

qa=Qm(ha-h₂)/[V' 。(1+W 。)] … … … … … … …(G.2)

q:=XV,p(h₂-hn) … … … … … … …(G.3)

式中:

q。 — 室内机的制冷量,单位为千瓦(kW);

qa-— 室内机空气侧实测换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 室内机制冷剂侧实测换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m—— 室内空气流量测量值,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³/s);

style="width:3.11331in" />style="width:12.32015in" />GB/T 18837—2015

hal— 进入室内侧空气的焓(对于1 kg
干空气组成的湿空气),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

h₂— 离开室内侧空气的焓(对于1 kg
干空气组成的湿空气),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

V— 喷嘴处空气的比容,单位立方米每千克(m³/kg);

W。 喷嘴处空气的含湿量(对于1kg
干空气组成的湿空气),单位千克每千克(kg/kg);

X — 制冷剂与制冷剂-油混合物的重量比;

V,— 制冷剂-油混合物的流量,单位米每秒(m/s);

p —— 制冷剂密度,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³);

he— 离开室内机的制冷剂的焓,单位焦耳每千克(J/kg);

hn—— 进入室内机的制冷剂的焓,单位焦耳每千克(J/kg)。

GB/T 18837—2015《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1号修改单

本修改单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1 年 1 2 月 3
1 日批准,自 2022年4月1 日起实施。

一、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

GB/T 18836—2017 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

二、将5.4.18中"机组的性能系数不应小于明示值的95%,且不应小于表4的数值"修改为"机组的
性能系数应不小于明示值的95%,且不小于表4的数值。如果机组的室内机机外静压大于0
Pa,则性

能系数计算时,计入机组实际消耗功率的室内机风机功率应按附录 H
规定的方法进行修正"。

三、在标准的最后新增"附录 H
(规范性)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性能测试消耗功率修正方法",新

增内容如下。

GB/T 18837—2015

H

(规范性)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性能测试消耗功率修正方法

H.1 通则

机组进行性能试验时,对于室内机的机外静压大于0 Pa
的机组,室内机风机的消耗功率的一部分
为克服机组内部阻力所消耗的功率,另一部分为产生的机外静压用以克服所连接系统阻力所消耗的功
率。此时,机组室内机风机用于克服机组内部阻力所消耗的这部分功率应该被计入机组的消耗功率,而

另一部分应该从机组的消耗功率中扣除。

机组的性能系数指标计算中计入机组实际消耗功率的室内机风机功率应按本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

修正。

H.2 用于产生机组的机外静压所消耗风机功率的计算

H.2.1 按 照GB/T18836—2017 的图 B. 1
示意安装机组室内机,并增加室内机风机的消耗功率测试和
布置图中所示的室内机进出口静压差测点。机组室内机安装时,室内机进口可不接风管,此时室内机进

口静压值为0 Pa。

H.2.2 按照GB/T 17758—2010
规定的试验方法,水冷式机组进行名义工况(100%负荷)、75%负荷工
况、50%负荷工况、25%负荷工况等性能试验;风冷式机组进行机组名义制冷、中间制冷、最小制冷、名义
制热、中间制热、最小制热、低温制热等性能试验。在完成机组性能系数计算所需试验并记录关键参数

后,进行室内机风机克服内部阻力消耗功率的试验,具体方法如下:

a) 按照GB/T 17758—2010
的规定进行被试机性能试验,待工况稳定后,测试被试机性能并记录 被试机第
i 台室内机的实测风量Qvsc,i、实测机外静压△pec,和室内机实测功率
Wsc.,等关键 参数。

b) 完成性能试验后,针对相同工况及风量下,进行被试机第 i
台室内机的进出口静压值△p '内,
(即被试机内部阻力)的测试,按下述规定进行:

1) 保持被试机第 i 台室内机进口空气状态与同一性能试验工况时一致;

2)
关闭机组室外机和被试机的室内机风机,同时将试验装置中被试机送风管上的风阀全开,
通过风量测量装置的引风机保证此时被试机第 i
台室内机的实测风量Q'vsc.,与同一性能 试验工况时的实测风量Qvsc.
的偏差保持在±5%以内;

3) 试验工况稳定后,测试并记录被试机第 i 台室内机的进出口静压差△p 内
、 风 量 Q'vsc. 等关键参数。

H.2.3 功率修正的计算按以下规定进行:

a)
机组性能测试消耗功率的修正需要对开启的室内机组合进行分别修正。不计入机组的实际消

耗功率,用于产生机组的机外静压所消耗的风机功率按照式(H.1) 进行计算:

WrunE=2WruBE, … … … … … … … … … …( H. 1)

式中:

WruBE ——用于产生机组的机外静压所消耗的风机功率,单位为瓦(W);

Wrus. ;—— 第 i
台室内机用于产生机组的机外静压所消耗的风机功率,单位为瓦(W)。

b) 每台室内机用于产生机组的机外静压所消耗的风机功率按照式(H.2)
进行计算:

style="width:12.31338in" />GB/T 18837—2015

Wrune,i=S; ·Ws. … … … … … … … … … …( H.2)

式 中 :

S; —— 第 i 台室内机风机消耗功率的修正系数;

Wsc.— 机组进行性能试验时实测的机组第 i 台室内机的功率,单位为瓦(W)。

c) 每台室内机风机消耗功率的修正系数按照式(H.3) 计 算 :

style="width:2.60009in;height:0.65318in" /> … … … … … … … … … …(H.3)

式 中 :

△pc—— 机组进行性能试验时实测的机组第 i
台室内机的机外静压,单位为帕(Pa);

△p内c,;——机组按 H.2.2 实测的第 i
台室内机的进出口静压差,单位为帕(Pa)。

H.2.4
水冷式机组75%负荷工况、50%负荷工况、25%负荷工况等性能试验时,室内机风机消耗功率

的修正系数按照名义工况(100%负荷)试验来确定。

H.2.5
风冷式机组进行中间制冷、最小制冷性能试验时,室内机风机消耗功率的修正系数按照名义制
冷试验来确定;风冷式机组进行中间制热、最小制热、低温制热性能试验时,室内机风机消耗功率的修正

系数按照名义制热试验来确定。

H.2.6 采 用GB/T17758—2010 附 录 A

规定的室内焓差法进行性能试验时,若多台室内机采用一个独

立的风量测量装置进行试验,则安装于该风量测量装置的多台室内机应作为一个整体(被认为是1台风

机)进行功率修正。

H.3 性能系数的计算

H.3. 1
水冷式机组进行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测试计算时,机组名义工况(100%负荷)、75%负荷工
况、50%负荷工况、25%负荷工况等性能试验所测得的消耗功率应减去风机克服机外静压所消耗功率
WrUBE。并将修正后的消耗功率数据代入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计算。并以此计算机组修正到0机外

静压状态时的性能系数。

H.3.2 风冷式机组进行制冷季节能效比 SEER 、全年性能系数 APF
测试计算时,机组名义制冷、中间
制冷、最小制冷、名义制热、中间制热、最小制热、低温制热等性能试验所测得的消耗功率应减去风机克
服机外静压所消耗功率 WTUBE。并将修正后的消耗功率数据代入制冷季节能效比
SEER 、全年性能系

数 APF 计算。并以此计算机组修正到0机外静压状态时的性能系数。

延伸阅读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18837-2015 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 进一步学习

联系我们

DB6103-T 42-2023 苹果树主干低位嫁接技术规范 宝鸡市.pdf